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潮评丨清明“不能问好”?人为设限不是传承正确打开方式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4 14:12:00    

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王彬

图源:新华社

据上观新闻报道,最近,多名读者向上海辟谣平台询问:网传“清明节不能问候‘早上好’”,是真的吗?还有读者说,有说法称“清明节前后都不能问好,一直要到4月10日”,还说“今年是特殊年,要在意点”。对于这类消息,大可一笑置之,更不用改变自己的问候习惯。因为不论是清明节前后,还是清明节当天,“早上好”“晚上好”等各种正常问候没有违反任何民俗或禁忌。

“清明节不能问好”“不能说清明快乐”,这些神神叨叨的所谓“禁忌”,其实都是“老谣言”了,是彻头彻尾的“假风俗”。每逢清明前后,都会“卷土重来”“死灰复燃”,博眼球,误导公众。

因为在很多人看来,清明节最重要的一个仪式就是扫墓祭祖,缅怀先人,“问好”和“快乐”好像确实和祭祀不搭。这样的情况,某种程度上给“一旦说了就可能不吉利,产生不好的影响”的判断和说法,提供了滋生的现实土壤。

在“刻板印象”和“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心理的交织下,人们也确实很容易被唬住,毕竟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正如王阳明所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而且,一旦相信,并陷入这种思维定势中,还容易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只会使得清明的禁忌与禁锢,越来越多,让好好的传统节日也跟着变味了。越是这样,就越要破除谣言,普及常识,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认知。

破除谣言的基本前提,是要认识一个更真实全面的清明节。表面上看,此事是一个造谣和传谣的问题,但背后真正所涉及到的,是我们对传统节日与文化的理解与认知,出现了偏差,对清明的内涵了解不够深刻。

怎么讲呢?追古溯今,清明节,其实是一个复合型节日。它从一个古老的农事性节令,逐渐整合了具有祭祀性的“寒食”和娱乐性的“上巳”节日,那今天的清明节,本质上是“三节融合”的产物。这就意味着它的特性不是单一的,非此即彼的,而是包容的、多元的。这也能解释为什么今天的清明节,除了祭祀,还能有踏青郊游、插柳戴柳、放风筝、荡秋千和吃寒食等丰富的项目。

一个“身兼数职”的清明节,一个可以祭奠先祖、寄托哀思、缅怀先烈,也可以享受春天、快乐生活、积极向上的清明节,就已经让“不能问好”“不能说快乐”等谣言和禁忌站不住脚,甚至是不攻自破。显然,盲目自我设限、人为设置禁忌,有违清明的初衷本意,也不是清明传承与发展的正确打开方式。好的文化是服务于人的,不是给人添堵的。

当我们了解了清明的“从何处来”,就更能明晰清明的“到何处去”。少些没道理的限制禁忌,多些顺应人心和潮流的自由开放,正确认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进一步守护好传统的文化基因,为传统与文化进一步注入现代内涵,并赋予新时代的价值和意义。既让“慎终追远”这一古老智慧焕发新的生命力,又能将现代生活方式的多样活动融入进来,让“色彩明快”也成为当代清明的一个主基调。

好好祭祀,大胆祝好、问早。扫墓祭祀之后,还可以赏春花、看演出、观非遗……缅怀与生机共存,哀思与快乐也并不冲突,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清明的“真正归途”,既在于“真心实意缅先人”,也在于“不负春光不负卿”。而践行这两点的具体方式,则是自由选择的,也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支撑这一切的包容、多元与开放,以及“人本位”的理念,就是我们这个文明能够生生不息的重要密码。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