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全国政协委员韩保江: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不会改变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2 14:36:00    

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4%——一季度,我国经济运行实现“开门红”。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沉着应变、综合施策,国民经济实现良好开局,长期向好的发展大势没有改变。随着宏观政策协同效应进一步显现、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持续深化,中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态势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增强。

5.4%不仅是数字的增长,更是信心的传递。未来,在外部环境更趋严峻和复杂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如何以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变化的不确定性,确保稳中有进,持续向好?从今天起,我们邀请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分享他们的思考,以飨读者。

——编者

国家统计局最近公布了2025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发展的成绩单,国内生产总值318758亿元,同比增长5.4%,经济运行实现良好开局。增速较上年同期提升0.4个百分点,继续保持上年四季度上扬回升态势,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这个“开门红”,不仅有力证明了美国极限围堵施压的徒劳,“打脸”了各种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而且有力展现了中国经济所具有的巨大韧性和光明前景。
从供给侧来看,三次产业的联动发力,为实现5.4%的增速起到根本支撑作用。一季度,第一产业增加值11713亿元,同比增长3.5%。其中,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7%,确保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第二产业增加值111903亿元,同比增长5.9%。其中,作为工业主体的制造业增长6.8%,同比加快0.8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9%,高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4个百分点,从而继续展现其他国家无法替代的世界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和实力。第三产业增加值195142亿元,同比增长5.3%。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较快增长,增速分别高达10.3%、10.2%。服务业拉动经济增长3.2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9.1%,更是出色发挥了中国经济增长主动力的作用。
从需求侧来看,三驾马车的并驾齐驱,为实现5.4%的增速起到了基础和关键作用。一方面,消费和投资“两驾马车”在“全方位扩大内需”政策组合拳的支持下不断发力,稳定中国经济增长的“内功”更加坚实。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4671亿元,同比增长4.6%,比上年加快1.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03174亿元,同比增长4.2%,较上年加快1.0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9.1%,高于整体投资4.9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增长5.8%,比上年加快1.4个百分点。另一方面,出口作为“第三驾马车”的韧性更抢眼。在美国对我高筑“关税壁垒”极限施压的情况下,一季度我国对外出口额仍高达6.1万亿元,同比增长6.9%,对多数主要贸易伙伴出口额保持增长,从而继续稳居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的地位。
一季度中国经济的良好表现,不仅显示了中国经济所具有的强大韧性和活力,而且显示了去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果断部署一揽子增量政策,对稳经济促增长的持续效应。同时,更与党中央超前谋划和有效宏观调控、各地“抢开局”、企业“抢出口”等因素有关。一是加快实施更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政策效果持续释放。前期出台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开年以来扩容加码的增量政策叠加发力,有效扩大了需求,促进了生产,稳定了楼市股市,提振了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信心。一季度,中央预算内投资下达进度和专项债发行进度都明显快于上年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增量达15.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4万亿元。二是各地抢抓开局成效显著。面对复杂局面和美国关税讹诈,各地积极落实党中央部署,全力拼经济,积极抢开局,抓紧提早推动重点任务,带动了生产需求回升。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全国31个省份中分别有25、26个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上年全年改善。三是企业“抢出口”效应明显。为降低美对我加征关税的影响,许多企业存在“抢出口”现象,客观上带动了排产提前、生产提速。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6.7%,比上年全年增速提高1.6个百分点。四是新质生产力加快成长。我国加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创新成果持续涌现并不断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有效提振了市场信心,为经济回升向好注入新动能。
当然,在看到一季度亮眼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正视未来经济运行中可能遇到的突出问题。从外部看,美国对我打压短期内不会停手,因此,拉动我经济增长的出口这驾马车很可能“减力”。从内部看,居民消费信心和意愿仍然偏弱,社会投资积极性不高,部分大省投资偏弱使得扩大内需难度会加大。尤其是涉美外贸企业难以应对美加征高额关税的冲击,经营困难会加大。因此,我们更要怀着必胜信心,认真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继续积极有效应对各方面挑战,化危为机,加快推动已出台的政策落地见效,加强政策预研储备并适时出台,最大限度地降低外部冲击的不利影响,努力为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会长、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作者:本报特邀评论员 韩保江

文字编辑:王慧峰

新媒体编辑:莫愁

审核:李木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