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在北方春茶市场占据着核心地位。4月18日—21日,第十八届北京国际茶业及茶艺博览会(以下简称“京港北京茶博会”)暨2025中国好绿茶大会在全国农业展览馆举办。本次茶博会由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中国中轻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中国农垦经贸流通协会、北京京港环球国际展览有限公司共同联合打造。展览面积达2.4万平方米,共设1300余个标准展位,700余家茶叶茶具企业参展,展品涵盖绿茶、红茶、白茶、黑茶、黄茶、乌龙茶六大茶类等各地特色茶品,以及紫砂壶、陶瓷茶具、银壶、茶服等各类茶具及茶周边产品。
春茶唱主角,非遗添风采
作为“北方春茶旗舰展”,京港北京茶博会是全国春茶消费的重要风向标。此次,西湖龙井、恩施玉露、福州茉莉花茶、大佛龙井等10余个国内知名产区纷纷组团亮相,展示各地特色春茶。杭州西湖龙井茶叶有限公司、杭州正浩茶叶有限公司、杭州茶厂有限公司等10家核心产区龙头企业展出的是今年的西湖龙井新茶;大佛龙井凭借翠绿的外观和持久的栗香,吸引众多消费者品尝;安康富硒茶让消费者“喝到了大巴山春天的元气”;泰顺三杯香春茶在茶艺师的冲泡下,“一沉二浮三沉”,芽叶舒展,不仅有春茶的鲜爽,更带来视觉享受。不少参展商表示,前来咨询、购买春茶的消费者络绎不绝。一位来自浙江的茶商兴奋地说:“这次带来的春茶很受欢迎,尤其是几款明前茶。”

非遗传承人现场炒制茶叶
在西湖龙井展区,戚英杰、卢江梅、周生德等10位西湖龙井非遗传承人齐聚现场,炒制茶叶、演示冲泡、品鉴讲解,将西湖龙井“色绿、香郁、味甘、形美”的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西湖龙井展团负责人介绍,今年特别安排10位非遗传承人同场展示,是希望通过非遗传承人与观众的互动,展现西湖龙井制茶记忆的“活态传承”。这种“活态传承”强调非遗在原生环境中的动态延续,让非遗技艺融入现代生活,通过实践实现传递、传播,保持其“活着”的“活力”。同样的“活态传承”也在福州茉莉花茶展团精彩上演。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德星现场演示“茶花拼合”技艺,与茶客交流互动,演绎非遗魅力,展现非遗活力。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名誉会长翟虎渠指出,“文化破圈”已成为茶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而茶博会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
从茶园到茶杯,守护好绿茶
中国绿茶,承载着千年的文化底蕴,更肩负着新时代的产业使命。
去年,全国茶叶总产量374万吨,增产5.5%,再创历史新高,而绿茶品类表现尤为亮眼——全年产量保持6.53%的增长。茶叶出口总量攀升至37.41万吨,实现1.8%的稳健增长,充分彰显中国茶“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强劲动能。然而,出口均价的深度回调也映射出国际市场竞争加剧与贸易格局重构的挑战。今年春季气温波动比较大,干旱、少雨都影响了春茶的采摘与加工。据调查,春茶的上市价格也有20%左右的回调,企业面临多重压力。
“但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要坚定发展信心。”翟虎渠说,在“三茶”统筹发展的引领下,在“品质升级”与“文化破圈”双重动能的驱动下,新式茶饮、抹茶、茶啤酒、茶饮料等快速发展,受到了广大年轻消费者的追捧。
为全面提升绿茶品质,守护绿水青山与消费者健康,推动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此次展会期间,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茶产业分会、中华茶人联谊会、中国食品药品企业质量安全促进会农产品质量提升工作委员会、卡利姆茶业携手浙江杭州市、福建福州市、陕西安康市、浙江新昌县、浙江泰顺县、安徽霍山县等全国绿茶核心产区政府,共同发起“好绿茶守护计划”。
“好绿茶守护计划”将通过五大行动,为中国绿茶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一是守护茶园生态环境,保护茶园周边水源、空气及生物多样性,发展生态低碳茶园。二是加强茶园维护与管理,减少化学肥料依赖,推广有机肥、微生物肥等绿色投入品,保障源头健康。三是严格农药使用管控,制定农药使用“白名单”,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四是积极推进标准体系建设,构建全程质量追溯,提高茶叶生产过程把控,提升茶叶产品品质。五是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进“三茶”统筹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