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护理保险被称为继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五大险种之后的“第六险”。自2016年启动试点以来,长护险制度已连续5年被写进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并在全国49个城市试点工作稳步推进。然而8年探索,长护险按下加速键的同时,仍有不少痛点亟待解决。
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约3500万失能老年人,预测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5800万左右。越来越多的失能人员,特别是失能失智老人需要摆脱“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困局。 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各有各的难——居家养老能否更专业?机构养老如何让人更放心?长护险无疑是一个突破点。护理人员到家服务也好,在机构服务也罢,失能人员能够得到帮助,家属能放下部分压力,自己也能得到回报。
然而,长护险想要长远发展,需解决三个难题。第一,“钱从哪里来”。目前,我国长期护理保险通过互助共济方式筹集资金,部分试点地区的筹资来自医保基金划转,尚未形成独立的筹资体系。随着失能老人的增多,全社会用于照护服务的资源和资金支持必须增加,制度必须完善,才能扩大覆盖范围,惠及更多人。
第二个难题是,“人从哪里来”。养老护理员数量不足、素质参差不齐等现象突出。想要解决人才供给问题,最重要的是提高照护服务人员薪酬待遇和社会地位。只有薪酬待遇上去了,社会地位提高了,才有人愿意来干这一行;只有经过规范培训,才能发挥专业护理水平和能力。
第三,“监管怎么管”。相较于健康的成年人,失能老年人身体条件和认知能力相对不足。老人在养老机构或家中遭遇虐待,往往很难被发现。所以,部门协同监管机制有待健全,监管合力需要进一步增强,对养老护理员设立准入和“黑名单”机制。
第四,除此之外,还需平衡专业护理与亲情照护的关系。将科技融入服务,将AI融入人文,让有温度的照护不断延伸。“老有颐养”“弱有众扶”,为他人排忧解难的“第六险”,自身发展也要不断破局。
(正观黄河评论,作者韩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