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一场等待八年的亲情时刻!“重建重拾亲情”如何重塑迷失灵魂?
“我除了两个儿子,没有其他亲人,但我也没有他们的联系方式,他们还有没有活着都不敢确定……”在省杨林监狱的谈话室内,与董林僵持了近十分钟没有说话的李某,突然低着头声音沙哑开口说道。
“每次谈什么都只是点头答应,和他谈话就像拳头打在海绵上,虽然用力了但对方好像又没什么变化,完全把自己内心封闭起来。这一次谈话算是说得比较多的,这也是一个好的切入点。”作为李某的责任干警,董林数不清这是第几次和李某开展个别谈话了。

李某就像一块坚硬的顽石,要么闭口不谈,要么敷衍应答,态度十分消极,基本是破罐子破摔的状态,而且自我维护感特别强烈,经常与他人发生矛盾,是大错不犯,但小错不断。
也就是这次谈话,董林发现了李某对亲情的渴望。监区立即对其采取心理干预,制定了个性化的改造方案,通过多次一对一的谈心谈话,深入了解李某的成长经历、犯罪原因和心理症结。

2016年李某因与妻子发生争执,将妻子打伤,后因抢救无效死亡,被判故意伤害罪,于2017年投监服刑。入监时,他的大儿子6岁,小儿子4岁,由于没有其他家人监护,被捕后孩子就被福利院接收。
“我已经8年没联系上他们了,不知道他们怎么样了?孩子们可能已经不记得我的样子了。我真的很想念他们,但是我又不敢告诉其他人……”聊到孩子,李某眼里噙满了泪水说道。

了解李某真实情况后,监区干警立即向监狱反映,教育改造科将李某纳入了“重建重拾亲情”专项活动的名单,立即安排工作人员前往李某的家乡开展走访。
但进展远比想象艰难。“没有这个人”“听说是个杀人犯”“好像在福利院”……多方走访下来,干警才确定李某两个孩子所在的福利院,后与福利院工作人员取得联系,得知两个孩子近况,重新构建了李某和两个小孩的联系。

“爸爸,我和哥哥都很好,今年我上初中了,哥哥在特殊学校学习,大家对我们都挺好……”拿着小儿子写来的书信,李某泣不成声。
近日,一场特别的亲情会见在监狱开展。为了李某更好的改造,监狱将两个孩子从福利院接进了监管区。
“爸爸是不是坏人?”这是李某12岁的小儿子得知要见父亲后的第一反应,为了打消孩子心中的“恐惧”,监狱专门安排心理咨询师提前介入,通过心理疏导,为孩子讲解“法律”“高墙”的概念。

在教育中心会见现场,李某8年以来第一次见到已经14岁和12岁的两个儿子。当小儿子怯生生递上亲手写的信时,这个监区的“硬石头”与孩子相拥而泣,“爸爸对不起你们……”
“谢谢警官,是你们挽救了我,给了重生的机会,我一定珍惜机会,不辜负我的儿子、不辜负帮助我的警官。”会见结束,李某向干警鞠躬说道。
亲情是唤醒良知最好的良药。今年以来,省杨林监狱创新开展“重建重拾亲情”专项活动,通过教育关爱、温暖家书、家访视频、矛盾调处等形式已累计组织亲情修复重建60余件,有效帮助50余名罪犯与家属重新获得了联系,让迷失的灵魂找到归途,让破碎的家庭重获希望。

高墙内外,这场关于救赎的故事仍在继续。
李某主动到图书室借阅故事书,希望在亲情电话里可以给儿子讲述,虽然不能完全理解故事,但他正在用父爱的微光驱散阴影。两个孩子也回到课堂,书写着给父亲的一份份信件,重新建立起对“爸爸”的概念。
那些曾经断裂的亲情纽带,在重建重拾亲情的交织中,编织成托起新生的安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