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座全新的公园、新增1000公顷绿地和3万亩森林,还有130公里全新的绿道和40万平方米立体绿化……上海市绿化市容局今天(4月2日)发布一批支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措施,以及今年重点民生项目计划。
其中,公园城市建设、上海国际光影节、设摊治理、垃圾分类等项目的进展引人关注。
国家植物园方案已上报
截至去年底,上海各类公园达到973座,距离“到2025年底公园总数超过1000座”的“千园之城”目标更近了一步。
不只是数量在增加,公园绿地的质量也在稳步提升。上海今年将新增20座24小时城市公园,并在25座公园增设儿童友好活动设施。
备受关注的国家植物园建设也有新进展,已“在路上”。
2021年10月12日,中国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宣布启动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次年,国家植物园和华南国家植物园相继在北京和广州挂牌。
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公园绿地处副处长杨嘉蓉透露,上海已明确上海辰山植物园为创建主体,上海植物园与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卓越创新中心联合参建,3家机构错位发展,优势互补。近期,上海辰山国家植物园建设方案的初稿已上报国家林草局。
根据已公布的计划,2035年之前,中国将再增设8座国家植物园。
在国家林草局、国家发改委、住建部、自然资源部,中国科学院等部门联合发布的国家植物园体系布局方案中,上海辰山国家植物园已跻身国家植物园候选名单,该名单共有14座国家植物园候选园。
光影节力推“票根经济”
以“穿越光年”为主题的首届上海国际光影节去年9月19日开幕,为期一个月的节日吸引国内外游客1620多万人次,带动相关消费超过38亿元,成为国内目前规模最大、覆盖区域最广、活动最丰富、传播力最强的公益性光影文化艺术活动。
第二届上海国际光影节定于今年9月中下旬举办,持续一个月。上海市绿化市容局景观管理处副处长乐嘉骅介绍,这届国际光影节将更突出提振消费,将光影活动IP覆盖到徐家汇等30个以上的商圈。
第一届上海国际光影节促进商旅文体站联动的“票根经济”模式也将进一步推广,上海支持市场主体开发光影节“门票+”主题产品。头部旅游平台将开发“光影节+黄浦江游船”等组合产品,将联动东方明珠等超过50个旅游景区(点)。
检验一座城市光影节的成色,不仅要看其受关注和欢迎的程度,还要看它能为所在城市带来什么。里昂、悉尼、东京等城市的灯光节无一不是通过融合文化和艺术,向世人展现城市强大的魅力和创造力,并带动当地文旅消费市场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而上海国际光影节的举办,将长久地惠及上海。据介绍,上海将进一步提升内环高架沿线普陀段、静安段、长宁段、杨浦段、虹口段等景观照明,基本形成“申”字型高架沿线夜景秀带。徐汇滨江段、苏州河普陀段等“一江一河”沿岸夜景品质也将持续提升。
重要节庆支持临时设摊
对于有序发展的市集活动、户外餐饮、夜间经济等业态,上海将加大支持力度。上海市绿化市容局会同相关部门制定的《关于进一步优化设摊治理 提升城市“烟火气”工作方案》近期将出台。
2023年,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设摊经营活动的指导意见(试行)》,此次新政相比之下,对守法合规的设摊经营活动更加包容和鼓励。
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市容管理处处长张浩透露,新的方案明确商业配套服务不足或市民确有需求的区域,可增设一批设摊点位;地标性夜生活集聚区、水岸夜生活体验区、文化集聚区、商圈、景区、广场、条件具备的街区(门店),可拓展或优化设摊开放区域。
“首发上海系列活动”“五五购物节”“上海之夏国际消费季”“上海迎进博消费嘉年华”“跨年迎新购物季”“上海夜生活节”等重要促消费节庆期间,上海明确支持临时设摊。
新政还鼓励让设摊“高洋上”起来,支持“一江一河”沿线、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周边等符合条件的区域发展文旅特色集市,比如,后备箱市集、花卉市集、嘉年华、特色夜市等,塑造融合美育、艺术、音乐、绿色等元素的多维空间。
加大分类投放点改造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2019年实施前后,大多数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都经历过一轮改造以适应垃圾分类新的要求,它们中的不少经过高强度的使用,逐渐出现破损、老化等问题。
从2023年开始,不少市民发现小区里的投放点、垃圾房再度升级,不仅装了洗手池、自动除臭机、感应门,让扔垃圾更“顺手”,还在墙面、屋顶铺设了立体绿化或太阳能光伏板,又或者加装了自动识别开盖、分类语音提示等智能化组件,使扔垃圾的过程更“时尚”。
上海市绿化市容局生活垃圾管理处处长王永文表示,上海将继续加大分类投放点改造,累计建成1100个高标准生活垃圾分类小区(村)。
对于餐饮行业较为关注的单位生活垃圾处理费用问题,上海绿化市容部门明确,将完善管理制度,鼓励各区减半收取餐饮门店的单位生活垃圾处理费。
原标题:《上海今年再建120座公园,首座国家植物园已“在路上”》
题图来源:新华社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陈玺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