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教育是“慢”的艺术,也容不得频繁“折腾”。我们以“十年”为引,寻找学校长期坚持的教育实践、改革行动,讲述十年不辍的故事,追问长期坚持的意义,厘清持续改革的价值,让好的经验延续十年、流传百年。
————————————————
一所学校要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就必须叩问自己办学治校的初心使命是什么,以及做得如何。
在新时代,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校本化、在地化为“爱国利民”精神,以此融铸石室人的精神长相,灌注石室人的成长动力。
其实,“爱国利民”精神内核的历史源远流长。公元前143年,蜀郡太守文翁“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欲诱进之”,于是创办了“石室精舍”,他怀着“有教无类”的仁者之心,筹措经费兴教办学,实现了社会大治和文明开化。
公元1652年,“学校条规”中就明确要求“凡利国爱民之事,更宜留心”。民国时期,学校结合时代需求提出了“救国利民”的办学目标。后来,学校将二者进行整合,提炼出“爱国利民”的石室精神,将“爱国利民、因时应事、整齐严肃、德达材实”作为校训。
在“爱国利民”石室流风的润泽下,石室学子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为国为民奔走呼号、洒下热血的仁人志士,如戊戌六君子中的刘光第、杨锐,四川保路运动的领导者张澜、蒲殿俊、罗纶,十二桥烈士刘骏达,中国第一批女战斗机飞行员陶佳莉,天宫二号总调度师戴堃……以教育兴国强国和爱民利民是石室中学的办学初衷,是石室人的人生追求。
那么,近年来,我们具体又是怎么做的呢?
爱国利民:石室育人的精神引领
新时代,石室中学始终坚守“爱国利民”的价值立场和教育初心,将“家国情怀”作为“石室中学十大核心素养”之首,持之以恒开展形式多样、渠道多元、显隐结合的教育,为“拔节孕穗期”的石室学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一是挖掘石室红色文化。
石室中学在近现代的办学历史中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彰显着一代又一代石室人对“爱国利民”精神的传承与发扬,我们将这些真实的故事讲给学生听。
比如,成属联中(石室中学前身)国文教师何其芳、英文教师曹葆华积极传播革命思想,分别于1938年和1939年带领志同道合的学生奔赴延安,走上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
比如,刘骏达于1945年受党组织安排在石室中学担任历史教师,他秉持“凡有利于人群之事,不计较待遇之厚薄,位置之高下,皆乐为之”的人生追求,积极从事地下党活动,后被国民党反动派残酷杀害,成为“十二桥烈士”。
在这些饱含爱国利民情怀教师的教诲和带领下,石室学子紧随其后,接过赤帜,保家卫国。
校友钟山院士在研制“红旗-7”地对空导弹时条件极为艰苦。同事调侃道:“跟着钟山干,都是穷光蛋!”钟山则笑着鼓励道:“哪怕穷光蛋,也要拼命干!这是为国家,为国防!”在钟山的感染下,同事们改口说:“跟着钟山干,人人是好汉!”
校友宋丹戎系全球首个陆上商用模块化小堆“玲龙一号”的总设计师,他深情告白道:“每一个领域都有它的价值,每一个人都可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成为拔尖的创新者。励志成长,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社会和国家。”
二是融入课程课堂体系。
石室中学构建了“三才五向”扬辉课程体系,即向上课程群、向前课程群、向阳课程群、向美课程群、向行课程群等五大课程群,分成基础普及的全才课程、兴趣拓展的专才课程、拔尖创新的英才课程三个层级,着力于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其中向前课程群指向思想道德的素养领域,除了思想政治、道德与法治等国家课程,学校还开发了指向“爱国利民”精神的升旗课程、爱校荣校课程、道德午餐课程、沧溟志愿服务课程、石室红色文化课程、科学家精神课程等校本课程。
石室教师有着深厚的“爱国利民”情怀,将“爱国利民”精神融入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主动发挥课程“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作用,形成了“把盐融入汤中”的渗透教育效果。比如,在学习荀子的《劝学》篇目时,对学生开展锦江书院(石室中学前身)山长彭端淑的《为学》小品文学习。在学习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雷电颂》《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等文章时,顺势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石室中学校友郭沫若于1957年为学校所题的“爱祖国爱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学习,求真理求技艺愿增进文翁石室之光荣”的励志对联。
三是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爱国利民”精神的教育活动本质上属于“思政育人”的范畴,石室中学将其与爱校荣校教育和校园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等紧密结合,融入日常,化为经常。
上课的每一天,石室师生都要高唱国歌,星期一利用升旗仪式在运动场集体唱,其余时间则在上午第一节课前的7点55分时,在教室面对国旗分班唱。国歌声响起,行走的师生都驻足肃立、高唱国歌,这成为石室校园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石室中学党员教职工和学生每年均要到十二桥烈士墓、川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等地,举行重温入党誓词、团校课程、入团仪式、清明节扫墓、缅怀烈士等活动。
学校组织的“四礼”(入学礼、青春礼、成人礼、毕业礼),都是以“爱国利民”为大主题的理想信念教育,鼓励和引导学生将个人价值建立在服务国家强盛、民族复兴和社会发展基础上,实现“小我”向“大我”的人生升华。
爱国利民:石室帮扶的内在动力
除了这些,近年来石室中学秉持“爱国利民”的精神,充分发扬和传播千年名校的办学优势和办学经验,积极开展教育帮扶,推动教育的扩优提质,让更多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早在2009年,学校就成立了石室中学教育集团,构建了“一核两翼五共”帮扶模式,即以“党建引领下的机制建设”为核心,以“文化认同”和“数智赋能”为两大支撑,以“学校共治”“学生共育”“教师共培”“课堂共建”“资源共享”为五大路径。集团现有20所学校、31个办学点,集团成员校均成为当地“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惠及近6万城乡学子。
2013年9月,石室中学创办石室祥云网络教育项目(简称“祥云网校”),开启通过网络提供教育资源的帮扶之路。2019年,祥云网校正式加入“四川云教”平台,并成立四川云教石室中学联盟。祥云网校秉持“全域开放、优质共享、赋能教师、共生共长”的发展理念,以“课程示范、专家引领、生态协同、数字驱动”的发展模式,采用“教学管评研”五位一体的帮扶手段,全方位助力远端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学校提质。2025年,四川云教项目又升级为“网联共享计划”,由石室中学作为领军学校,带领和帮扶64所学校发展,构成了“网联共享计划”石室中学教学联盟。目前,四川“网联共享计划”石室中学教学联盟及石室祥云合作学校等,已覆盖四川、云南、广西、贵州、新疆、西藏等地的近300所学校,惠及100多万师生。
早在2001年,石室中学就积极响应四川省开展的支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十年行动计划”,对口帮扶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北民族高级中学。2022年,石室中学积极参加中组部和教育部开展的教育人才“组团式”帮扶项目,派出5位教师到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中学开展为期3年的蹲点支教。其中,罗鹏程因“带着儿子去支教”的感人事迹,被《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石室中学还向教育同行分享学校的历史文化与办学经验。一是广泛接待同行来访,每年有数千名教育人士来石室中学参观交流。二是与国内外数十所学校缔结为友好学校,在教育互动中共同成长,如新疆乌鲁木齐市五十三中、香港培侨中学、美国瓦萨奇中学、丹麦爱斯堡学校等。三是利用田间名校长工作室、毛道生名校长工作室等平台,带动工作室成员所在学校高质量发展。四是开放行政会,自2021年11月开启以来,吸引了全国各地300余所学校的4000多名干部线上或线下参会,受到广泛好评。
当然,在教育帮扶中,石室中学也面临诸多困难,如固本强基与教育帮扶的平衡、旺盛需求与能力有限的矛盾、输血帮扶与造血自主的协调、模式复制与个性发展的取舍等。石室中学以“助每一所学校主动生长,与每一所学校共同成长”为价值追求,综合施策确保走共赢共生之路。
一是针对各类型成员学校,推出定制化指导内容,更具系统化、实效性、个性化。二是开发“成都石室中学指导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数字化优势,使指导服务更便捷。三是在作出规范性要求的基础上,引导帮扶学校自主发展、个性发展、特色发展。四是形成教育集团管委会例会制度、联络人例会制度和述职制度等。每年定期举行石室教育集团年会,统一集团发展思想,共商发展策略,落实发展举措。五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尤其是加大管理型人才的培养力度,确保干部和教师派得出、用得上、干得好。
(作者系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中国教师报》2025年04月23日第6版
作者:毛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