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务印书馆1937年出版的《越绝书》
冷兵器时代,炼刀剑者的极限追求,以及对刀剑的最高评价,都会出现这么一种形容:削铁如泥。“削铁如泥”是对宝刀、宝剑锋利度的一种形容,表示刀剑削铁像切泥一样容易。
古代历史中很早就有十大名剑、十大名刀的存在。当然,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极其锋利。这在古书中也有记载。
《越绝书》记载:春秋时欧冶子凿茨山,泄其溪,取山中铁英,作剑三枚,曰:“龙渊”“泰阿”“工布”。因后来的唐代讳“渊”,便改“龙渊”为“龙泉”。“龙泉剑”由此成为宝剑之代名,名扬天下,传承至今。
龙泉剑有多锋利,《战国策》中是这样形容的:“陆断马牛,水击鹄雁,当敌即斩。”也就是说在陆地上,它可以斩断牛、马的骨骼;在水面上,它可以将天鹅和大雁等善于飞翔的大鸟刺落;在面对敌人时,它更具有秒杀的威力,无人可挡。这句话用生动的比喻和排比,突出了龙泉剑的锋利和杀伤力。
到底龙泉剑是否真的如书中记载那般锋利呢?这在同时期锻造、两千多年后出土的镇国之宝“越王勾践剑”上可见一斑——黄土之下埋藏两千五百多年,依旧寒光闪闪,吹毛断发,随意一挥便直接划破二十六张纸。锋利程度,为世人所惊叹。
据史书记载,龙泉剑从炼、锻、铲、锉,到刻花、嵌铜、冷锻、淬火、磨光……需要几十道精密工序。铸剑师需要组合几块含碳量不同的熟铁块和炒钢块,经入炉加热后,再进行反复折叠锻打,排除钢中的杂质,提升钢的硬度和密度,从而形成“精铁”。“精铁”加热锻打至少一百次以上,而且一锻一称,直到斤两丝毫不减,即成所谓的“百炼钢”。
除了剑,历史上杀伤力特强,堪称古代冷兵器巅峰的唐刀,也是用“百炼钢”打造而成的。
《唐六典》中记载了这样一种唐刀:“陌刀,长刀也。步兵所持,盖古之斩马剑。”这种由西汉斩马刀演变而来的陌刀,长柄三尺,柄长四尺,两边开刃,锋利无比。
《新唐书》中描写唐军在与阿拉伯人的战斗中,就使用了这种陌刀——上阵对敌,一刀下去,人马俱碎。可谓削铁如泥,威力无比。
在演义小说中,“削铁如泥”的宝剑、宝刀更是屡见不鲜。《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刘玄德携民渡江 赵子龙单骑救主”:(赵云)正走之间,见一将手提铁枪,背着一口剑,引十数骑跃马而来。赵云更不打话,直取那将。交马只一合,把那将一枪刺倒,从骑皆走。原来那将乃曹操随身背剑之将夏侯恩也。曹操有宝剑二口:一名“倚天”,一名“青釭”;倚天剑自佩之,青釭剑令夏侯恩佩之。那青釭剑砍铁如泥,锋利无比。
同为四大名著的《水浒传》,也出现过一种宝刀,即杨志卖的刀。杨志说他的刀是宝刀,“砍铜剁铁,刀口不卷”,而且还“吹毛得过”。这不就是传说中的削铁如泥、吹毛断发之说吗?
问题来了,古代的刀剑真的会有这么锋利吗?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冶铁技术锻造工艺。古代的冶铁技术虽然先进,但远比现代工业要落后很多。而且古人所说的“铁”,多数只是硬度比较高的金属或者合金,并非我们现在意义上的钢铁。
因此两军对垒,利器相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冶炼技术和锻造工艺。比如汉朝时期,汉军经常与匈奴交战。据史书记载,汉军使用的环首刀,在战场上能砍瓜切菜般砍断匈奴人的武器,犹如“削铁如泥”。
匈奴人当时的冶炼技术十分落后,他们使用的武器很多都是用质量差、杂质多的金属制成的,而且锻造工艺也落后于汉军。也就是说,匈奴人的武器,跟汉军用精钢打造的环首刀,根本不是一个级别。
古代的刀剑能“削铁如泥”,其实更大程度上是一种兵器质量上的相对描述。当然,“削铁如泥”还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人们对锋利兵器的极致追求,以及对力量和胜利的渴望。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马庆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