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迪丽热巴被AI“偷脸”?技术狂欢下的伦理困境何时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18:51:00    

□田廷思炜(湖南师范大学)

4月10日,有网友质疑一部网络短剧疑似把演员AI换脸成知名女演员迪丽热巴,剧中还多次出现她的镜头。红星新闻查询发现,涉事短剧在多个平台的短剧剧场上线。一家涉事线上剧场的负责人闫先生告诉红星新闻记者,这部剧是他从版权方采购来的二轮剧,版权方卖给了多家剧场。10日,该线上剧场发现问题后已开始修改问题剧集,发稿时,已删除涉及画面。(4月11日 红星新闻)

自AI换脸技术诞生以来,该类社会事件频发:短视频平台上 “假靳东” 误导公众,古天乐被AI变脸“代言” 陌生产品。若AI脱离法律和伦理的约束,这一技术可能偏离原本的用途,对个人人格权益构成现实威胁。在互联网时代下,无论是像迪丽热巴、靳东、古天乐这样的明星,还是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人,当我们不可避免地在网络上暴露自己的生物信息时,就在无意识间陷入了“数字身份危机”中。

AI时代,每个人都是潜在的“数字人质”,这种对人格权的侵犯并不止于传统肖像权纠纷,通过抓取社交媒体照片训练模型,技术可精准复刻生物特征,甚至模拟微表情和声纹,让受害者陷入“自证陷阱”。当独居的中老年人被AI打造的“子女”骗走数年的积蓄时,当AI生成的假新闻引发舆论危机时,技术的恶意应用将会导致一场社会的信任危机。我们正在步入“后真相时代”,每一次技术滥用都在为集体认知埋下定时炸弹。

如何守住底线,引领技术的向善发展?笔者认为,需要法律、技术、道德的三重防护。

首先,法律应当及时补位,绝不能成为社会议题的“马后炮”。法律虽明确肖像权保护,但AI换脸的动态特征归属、平台连带责任等依然模糊不清,法律监管也存在诸多空白。另外,影视行业和媒介平台也应细化审核规范,严加审查,要求影视作品明确标注合成内容,对未标识的深度合成内容采取限流或下架措施。

其次,要构建 AI 技术应用伦理框架,督促平台建立AI内容审核模型,完善溯源算法,用技术反制技术,用魔法打败魔法。

最后,技术发展的船舵终究还是掌握在人的手里。当AI克隆技术和AI修复技术造福于人时,我们依然能够看到技术发展带来的人文关怀。在内容生产和传播的全链条中,创作者应坚守道德立场和法律底线,监管方应担起重任,受众也应加强防范意识和鉴别能力,让AI重归正途,而非成为敛财伤人的利刃。

AI不应是脱缰野马,任何一项技术的发展都需要受到不断健全的规范,我们既需要鼓励技术创新,也需要做到风险防控,只有让新兴科技在法律和道德的框架内健康发展,以尊重人格尊严为前提,以增进人类福祉为目标,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闪烁理性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