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水清河畅 幸福绵长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9 16:44:00    

水质提标后的龙丽河水库碧波荡漾。

原杜家河水库河道岸坡生态治理施工现场,工人正忙着打树穴、栽苗木。

经过治理的县城水系,亲水步道蜿蜒,绿树繁花相映,仿佛一幅优美的生态画卷。

集生态、文化、艺术于一体的城市湿地公园,已成为壶关县城的“生态绿肺”。

在三晋大地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生态保护与修复始终是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篇章。地处太行山东麓的壶关县,将治水视为改善民生、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在这里,一场臭水沟变身幸福河的生态治理行动正徐徐展开。曾经污水横流、垃圾堆积的废弃水库与河滩,如今已脱胎换骨,不仅成为当地居民休闲的好去处,更是壶关县绿色发展的生动见证。

水环境堪忧

治理迫在眉睫

谷雨时节,播种希望,收获丰年。在石子河上游壶关县段河道岸坡生态治理工程——原杜家河水库的施工现场,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工人们两两一组、三人一队,手持铁锹,在完成覆土作业的边坡上忙着打树穴、栽苗木。很难想象,这片曾经的废弃水库,即将摇身一变,成为集防洪、生态于一体的“网红打卡地”。而这,仅仅是壶关县“治水”征程中的一个小小缩影。

“以前啊,这儿就是个废弃水库,杂草长得比人还高,河岸边全是生活垃圾。原先水库的边坡台阶,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杜家河村党支部书记韩建英回忆往昔,满是无奈。那时,杜家河水库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与维护,逐渐沦为了藏污纳垢之地。污水肆意排放,垃圾随意丢弃,不仅破坏了水库原本的生态环境,也给周边居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困扰。

不仅如此,水库边坡台阶因年久失修,破损严重,随时可能坍塌,严重威胁着村民的生命安全。村民们苦不堪言,生活质量急剧下降。

壶关县境内的小东河支沟情况同样不容乐观。“这儿以前就是个旧河滩,岸边杂草丛生多年。一到下雨天,脏水就往家里灌。”小东河村村民秦旦则谈及过去,仍心有余悸。由于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滋生了大量蚊虫,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这些水环境问题,不仅破坏了壶关当地的生态平衡,还一定程度上制约当地的经济发展。恶劣的环境让旅游业投资者望而却步,农业生产也因此受到影响,村民们守着“绿水青山”,却难以将其转化为“金山银山”。

近年来,壶关县把良好的生态环境视为发展的最大优势和潜力所在,持续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生态修复,开展了石子河河道岸坡生态治理、小东河支沟山洪沟道治理等一系列生态治理项目。通过修建河道护岸、进行生态清淤、打造湿地、营造乔灌混交林等举措,有效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实现了生态效益与民生福祉的同步提升。2024年,壶关县完成植被恢复1419亩,全年空气优良天数达303天,弓上水库国控断面水质为地表水Ⅱ类,无劣Ⅴ类考核断面。

打响攻坚战

提升群众幸福感

面对日益严峻的水环境问题,壶关县将“治水”作为改善民生、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全面打响了水环境治理攻坚战。

2023年3月,石子河上游(庄头水库至乌海线)河道生态修复治理工程正式开工。该项目是长治市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节点,治理起点为庄头水库,终点为G207国道(乌海线),石子河河道中心线长度8.08公里;支流龙丽河治理起点为龙丽河水库溢洪道末端,终点为石子河汇入口,龙丽河河道中心线长度2.35公里。工程建设涵盖河道防洪工程、水质提升工程和生态治理工程三大部分。

在河道防洪工程方面,建设者们宛如技艺精湛的工匠,精心构筑起一道道坚固的防线。石子河新建河道护岸2982米,包括加筋麦克垫生态护岸、格宾石笼护岸、挡墙护岸等多种形式,并设置了5道拦砂坎;龙丽河新建河道护岸3701米,同样采用多种护岸形式,还修建了4座溢流堰。

水质提升工程中,河道清理疏浚长度共计5.62公里,清淤量2.5944万立方米。工人们身着厚重的防水服,在淤泥中艰难作业,一锹一锹地将沉积多年的淤泥挖起并运走。在特定河段主河槽底设置30厘米厚卵石床,构建良性生物链,增强河道水体自净能力。

生态治理工程同样亮点频出。石子河河道两侧及龙丽河治理段河道两侧进行大规模生态绿化,绿化面积分别达到63491.85平方米和47316.04平方米。有关部门精心挑选适合本地生长的花草树木,认真栽种、浇水、养护。如今,放眼望去,两岸绿树成荫,鲜花绽放,五彩斑斓,美不胜收。

项目现场负责人侯建生介绍:“我们先对岸坡整治进行土方开挖、种植土回填、岸坡地形整理,清理并外运环境生态污染物和垃圾。之后进行边坡绿化治理、陡坡边坡挂网和喷播处理工程。”通过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河道的防洪能力,还改善了水质,减少了水土流失。

在壶关县小东河支沟山洪沟道治理项目现场,变化同样显著。通过河道疏浚、新建护岸、修建园路、设置绿化隔离带等措施,曾经污水四溢的河道焕然一新。工程完工后,保障了小东河支沟两岸5个村庄4000多人的防洪安全,防止生活污水和垃圾流入龙丽河水库,为周边营造了优美的水生态和水环境。

“现在治理得可好了,路修好了,两边还种上了草坪,安上了护栏,走在这儿特别安全。”秦旦则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兴致勃勃地说道。

如今,走进壶关县,平坦宽阔的沿河步道两旁,绿植郁郁葱葱,形成了一道生机勃勃的绿色长廊。曾经让人避之不及的污水河道,如今成了村民们茶余饭后休闲赏景的好去处。

着眼可持续

构建和谐新家园

良好的水环境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高效污水处理系统的城市,能够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促进可持续发展。

在对境内河湖进行综合治理的同时,壶关县还多方筹集资金,上马建设了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尾水和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项目建设地点位于壶关县龙丽湖南侧坑塘内,建设内容为新建1座潜流式人工湿地,主要包括MABR池、潜流人工湿地、稳定塘以及配套基础设施等,设计日最大处理能力7500立方米。截至目前,项目已完成大部分土建施工和设备安装工作,仅剩余绿化施工等扫尾工程。

壶关县污水处理厂尾水和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负责人宋超向记者介绍,本项目采用MABR膜+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工艺处理经壶关县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净化后排放的尾水,经处理后的尾水主要水质指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标准,将改善龙丽湖及石子河的水生态环境,降低龙丽湖、石子河、浊漳南源污染负荷,促进河口桥省控断面及北寨国控断面稳定达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同时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促进地方经济和旅游产业发展。

一条条河流,连通了沿岸的好生态,也串起了村民们的幸福生活。今年,当地将继续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有序推进滨河、滨湖生态廊道建设,全面开展浊漳河流域壶关境内的生态修复治理。重点推进龙丽河河道综合整治、庄头水库补水、龙丽河水库水质提标、石子河河道岸坡生态治理等项目,进一步完善水生态系统,提升水资源质量。

谈及未来,长治市生态环境局壶关分局副局长焦福忠表示,下一步还将启动壶关县郊沟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陶清河流域壶关段生态综合治理、壶关县桑延河综合治理工程、壶关县桥后沟河生态修复治理工程等一系列重大项目。这些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优化全县的生态布局,打造更加宜居的生态环境。未来,壶关县的每一条河流都将成为造福百姓的“幸福河”,全面打造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水和谐的水生态环境。

记者手记

让每条河流都成为“幸福河”

壶关县“治水”的生动实践,让我们对水生态治理有了新的认识。曾经的壶关,水环境问题令人揪心。杜家河水库杂草丛生、垃圾遍地,边坡台阶摇摇欲坠;小东河支沟杂草疯长,水体富营养化,蚊虫肆虐。污水横流、臭气熏天是这里的常态,恶劣的环境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更让当地经济发展陷入困境。村民们守着山水,却因环境问题难以脱贫致富,旅游业发展受阻,农业生产也受到影响。

如今,壶关焕然一新。河道防洪工程中,各式各样的护岸坚固又美观,像忠诚的卫士守护着河道;水质提升工程中,工人们在淤泥中艰难作业,清理疏浚河道,设置卵石床,只为增强水体自净能力;生态治理工程更是让两岸绿树成荫、繁花似锦。小东河支沟也不再是污水四溢,新建的护岸、园路,设置的绿化隔离带,让这里成为村民休闲的好去处。村民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就是对治理成果最好的肯定。

壶关县的治理路径是标本兼治。在进行河道治理的同时,还上马了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尾水和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有效改善了周边水域的生态环境,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这不仅是对环境的保护,更是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水生态是生态系统的关键一环,良好的水环境是城市和乡村发展的基础。壶关的实践探索,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在治理过程中,不仅要有长远的规划和科学的方案,更需要政府、企业和民众的共同努力。政府加大投入、统筹规划;企业积极参与,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民众增强环保意识,从自身做起。

(李全宏 王潞璐)

(责编:张文卫、郝亚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