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从《后现代课程观》看好课的诞生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7 10:30:00    

为了上好课,教师要多方求索,从书本、从他人的课堂、从专家讲座中汲取营养。怀着成长的希冀,我参加了《中国教师报》今年1月推出的“阅无界”教师读书会。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共读《后现代课程观》,用多学科、跨学段的视角理解书籍,探寻好课的秘方。

曾经我把教学局限在某一节课,认为把一节课上好就足够了,但忽视了课程整体、宏观育人的价值。初中学生经过3年学习后,我所任教的英语课程究竟能给他们带去什么?好的课程应该是什么样的?这些都是我应该思考的内容。

在多尔的观点里,课程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具有不确定性和可调整性;课程内容应当丰富多样且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知识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性;教学方法倡导对话式、体验式教学,注重学生个体经验和多元视角对知识的建构;教师角色是“平等者中的首席”,共同参与课程创造;评价方式则反对用确定性标准评价,注重参与人员的多方参与、共同判断。

多尔的课程观是美好和理想化的教育愿景,我希望向它看齐,找出自己与多尔的相似之处。但细细端详,我有点担心他主张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回归课堂,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提高单词拼写的准确性是基础,这种知识确定的情况还有很多……以开放式课堂讨论为例,当学生的讨论脱离教学目标时,教师可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将课堂引回主题。一般而言,课堂时间有限,教师更倾向于设计清晰明确的任务,难以在课程中融入“适量”的不确定性。

抬头看天后,我仍需脚踏实地。在初中英语教学的现实语境中,后现代的课程观往往因学情、考试、课堂、资源等限制性因素而难以全面落实。教师需要在实践中理性借鉴后现代课程观的优势,同时结合传统教学方法,为学生构建既灵活多元又高效务实的课程体系。

我也在后现代课程观中找到了呼应:理论不再先于实践,实践不再是理论的侍从——并不否定理论或旨在二者的分裂,也并非要使理论“实践化”。课程不再是由固定理论指导的静态框架,而是教师与学生在互动中共同开发的过程。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课程中“理论先行、实践后随”的模式,更注重教育情境中的实时调整。

今年,我发表了两篇论文,即《基于戏剧分析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从课例视角介绍一堂好课和《循证视域下初中英语课堂观察的改进》——从课堂观察视角介绍好课的评判标准。这既是对前期实践与思考的两次总结,也是对自身教育主张的两次提炼与表达。过程很煎熬,都是从自身教育实践、经历出发,为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提供自己微小的案例。可见,不同教师在不同班级上出来的好课是不同的,而这些充满动态生成的实践都可以成为创新点。

四川师范大学教师刘冲给我们的阅读建议是:“读者一定不要陷入对多尔观点的盲从,中小幼教师务必立足中小幼课程实践思考课程问题,不要简单以多尔4R原则对照批判甚至否定现有课程。”也由此,我学会了自洽:课程论代表性范式很多,各种范式都有其独特性和缺点,我们要做的是着眼于校情学情找到适合自己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从学生实际出发博采众长。

读后,我对后现代课程观的理解是,它为课程理论发展提供了新视角,对以往的课程理论有一定的发展和超越,特别是其强调实践性、不确定性和师生平等的理念具有前瞻性。当然,我们也应该抱有期待:未来有一天会有这样的理想教育、这样的好课程。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温岭市大溪镇第三中学,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一般规划课题“教育提质:乡村初中英语阅读好课的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3SC236)

《中国教师报》2025年04月02日第10版

作者:王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