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通水。60年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已经成为激励我们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在新的时代,如何更好传承和弘扬红旗渠精神,《河南新闻联播》推出《60年看今朝》系列报道,深度呈现60年来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的传承、价值和生动实践。今天播出《从“战太行”到“建天下”》。
河南广电大象新闻记者 李溪溪:1965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通水,结束了当时林县“十年九旱”的苦难历史。但这条“天河”留给这里的远不止甘霖——修渠十年,锤炼出一批铁匠、石匠、瓦匠、木匠,更锻造了一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队伍。
红旗渠精神宣讲团负责人 郭芳芳:红旗渠的修建质量过硬,历经多年依然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林州建筑人传承了这种对质量的严格要求,能够以集体利益为重,通过团结协作,高效推动工程进展。
20世纪80年代,林州10万工匠“出太行”。正是这样的优良作风,让他们迅速在全国叫响了“林州建工”的名号。郝合兴就是“出太行”大潮中的一员。
中成永峰建设集团董事长 郝合兴:1980年就开始出外头打工。第一个项目是干的教学楼。那时候的条件比较艰苦,施工设施比较落后,全靠人工干出来的。我们这一帮年轻人,我们用一年时间就把5000多平米的教学楼干出来。
郝合兴的父亲曾经参与了红旗渠的建设。“质量第一,负责到底”,这是修渠人的口号,也成为了下一代建筑人的格言。
中成永峰建设集团董事长 郝合兴:干的每项工程都得到了当地建设单位的一致好评。(人家)说你们是红旗渠地方的人。他们对我们林州工匠非常放心。我们感到非常自豪。
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都留下了林州人的身影。截至2024年,林州建筑企业突破2300家,产值达到1800 亿元,被评为“中国建筑之乡”。
林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建造学院教师 彭杰:我们今天讲的这个仪器是全站仪,全站仪在我们整个工程建造中……
在林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校不仅教给学生建筑技术“硬实力”。更是把红旗渠精神列为必修课,增强学生的“软实力”。
林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建造学院教师 彭杰:希望通过这样一门课程,让学生们从中汲取力量和信念。我们作为建筑行业的一代人,也应该秉承这样一股韧劲。
红旗渠精神激励下的林州人,就是凭着这样一股韧劲,更是把“林州建工”从国内带到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林州籍河南国际几内亚五桥项目桥梁工程师 王书成:把这个电断开,懂了吗?这个水泵,所有的这都是通电的。看好了。
几内亚建筑工人 玛玛都·乌拉嘿:我的师傅非常好,工作很好,在这很顺利。
林州籍河南国际几内亚五桥项目桥梁工程师 王书成:必须按照规范来走。在国外修这个桥代表着中国,这是一个形象问题。在我手下学了不少东西,这是他们(对我)的最高评价。他们(用外语)对我们来说就是:中国人很棒。
从太行山到地球村,从一渠清水到万千广厦,60年来“林州建造”跨越山河、驰名中外,红旗渠精神历久弥新、薪火相传,激励着新时代林州人接续奋斗。
安阳市林州市建筑业管理局局长 赵宝丰:我们要把传承弘扬红旗渠精神作为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聚焦“四高四争先”,持续打造建筑产业上下游融通创新发展的产业链,为林州建筑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