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产教融合、智启新局 广东技工教育赋能产业转型升级丨理响广东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4 10:25:00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进一步明确,必须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入推进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模式试点。

对于制造业大省广东而言,技工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赋能产业升级、激发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作为国家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主力军,广东制造正在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跃升。2024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1633.81亿元,同比增长3.5%。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效显著,已形成包括新一代电子信息、轻工纺织、先进材料、绿色石化、现代农业与食品、智能家电、软件与信息服务、汽车、新能源在内的9个万亿级产业集群。近年来,全省技工教育积极落实《广东省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以培养紧缺技能人才为主要方向,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模式,使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紧密结合,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深入推进,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全省技工院校在校生近66万人,约占全国1/7,居全国首位。

广东技工院校人才培养的优势

专业设置匹配产业发展。近几年,全省技工院校紧扣《广东省技工教育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设定的“专业与产业精准对接”目标,围绕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开设新专业,覆盖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域。广州、深圳等地技工院校在专业建设方面保持领先优势,仅广州的技工院校在2024年就新增了72个专业。深圳鹏城技师学院与比亚迪公司共建汽车产业学院,采用“专业建设委员会+产业技术联盟”的管理体系,实现了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的动态适配。

竞赛引领教学模式创新。近些年,广东技工院校在世界技能大赛中表现卓越,并实现“赛场成果”向“教学资源”有效转化。广东技工院校还积极参与各类省级技能大赛,在2024年的第二届广东省技工院校科技发明与创新大赛中,全省60所技工院校的4000余名师生带着568个项目参赛,其中105个项目持有专利或专利申请已被受理,158个项目与企业达成合作,充分展现了“以赛促教、以赛促产”的显著成效。

粤式培训促进高质量就业。通过参与“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大工程,技工院校精准服务再就业群体,积极开设粤式烹调、广府茶点等特色培训,助力劳动者实现“一技傍身”的目标。“工学交替”的培训方式,有效提升了学员岗位晋升速度和劳动生产率。例如,韶关市将“强化产业技能人才支撑”作为2024年十件“民生实事”之一,精心谋划、扎实推进。当年在“粤菜师傅”工程方面,充分发挥“粤菜师傅”培训基地和“粤菜师傅”大师工作室的引领作用,培训1130人次;在“广东技工”工程方面,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面向重点群体、重点行业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新增取得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劳动者16354人次;在“南粤家政”工程方面,推进母婴、居家、养老等重点项目,培训6682人次。

师资建设成效显著。省内技工院校创新构建了“工学一体化”教师培养体系,通过建立大师工作室、实施企业实践学分制管理、开展国内外专项研修等措施,系统提升教师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能力。以深圳技师学院为例,该校高度重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与包括世界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在内的数百家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还与德国、加拿大、法国、比利时等国家的职业院校、有关机构签署了合作协议,开展专业建设、教师互派、学生互访等合作与交流活动。

技工教育赋能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困境

区域协调发展亟待加强。目前,省内高水平技工院校多集中于珠三角城市,而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优质技工教育资源相对匮乏。这种不平衡导致以下问题:一是人才培养质量差异显著,部分地区技能人才供给难以满足产业需求;二是部分技工院校受资源限制,专业建设滞后于产业升级步伐,专业结构失衡,传统专业占比高,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专业建设不足。

评价机制不健全。当前,在期末考试、毕业考核等关键环节,技工院校间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各院校多依赖校本评价体系,难以在行业内形成有效的质量导向。同时,评价主体单一,尤其在专业建设、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第三方机构参与不足。此外,技工院校学历信息未纳入教育部统一平台,职业培训与学历教育之间的学分转换通道尚未完全打通,制约了技能人才的持续发展。

经费保障机制有待完善。近年来,省财政不断完善和提升技工院校经费保障机制,全力保障广东技工教育发展的资金需求。2019年起,将省属公办普通中职学校(含技工院校)生均综合定额拨款标准提高到8000元/生·年,省重点中职学校提高到8300元/生·年,国家重点中职学校提高到8500元/生·年。2021年又将技师学院生均拨款标准提至高职院校的水平,但相较于普通高等教育,差距仍然显著。2021至2024年间,虽然省级财政安排“广东技工”资金超过40亿元,同时投入政府专项债券资金2.3亿元,但相对产业的快速发展,现有投入仍显不足。

社会认知偏见仍需消除。社会对技工教育的认知偏见往往使优质生源难以流入。相关调研显示,很多家庭仍视技工院校为“次优”选择,直接影响了技工院校的生源质量。此外,社会上重知识轻技能,特别是对现代服务业存在认知偏差,也严重影响了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发展空间。

技能人才培养的优化路径

对接产业需求,打造人才供应链。实施“精减一批、新增一批、优化一批”专业动态调整策略,重点建设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新兴专业。建立季度产业人才需求清单制度,确保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匹配度不断提升。鼓励技工教育与产业共建“产教评”技能生态链,为产业链建立从招生、培训、评价、就业到终身技能提升的人才供应链。

借助人工智能,开展数字化转型。推广智能教学辅助系统应用,实现重点专业虚拟仿真教学,以缓解实习实训条件不足的问题。同时建设校级AI大数据平台,打造一体化的智慧教学环境,通过在线学习平台等方式,为全社会技能培训提供便捷、高效的学习资源。例如,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已率先完成了DeepSeek-R1-32B模型的本土化部署,并上线DeepSeek本地服务“智小匠”,成为全国首批将DeepSeek技术应用于日常管理和教学工作的技师学院之一。该校这一突破性实践,有望打造为全国技师学院AI赋能技工教育的新标杆。

产学研融合,建设高水平技师学院。技师学院需以教育强国建设为指引,进一步完善各项工作制度,深化教学改革,扩大第三方评价的覆盖面;推广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双导师”制度,以高水平专业建设为抓手,推动技工院校的全面建设;建立产学研融合发展机制,确保各主体利益的平衡,引领技工教育和产业和谐发展;利用技能竞赛基地备赛参赛,扩大参赛面,激发竞争意识,鼓励技校师生与各国选手同台竞技、直接交流。

增加财政扶持,优化办学条件。建议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确保技工教育经费的持续增加。持续扩大“广东技工”专项资金规模,重点向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倾斜,持续实施“强基培优”计划。完善学生资助体系,提高国家奖学金受益面、助学金覆盖率,切实支持和关怀学生的学习生活。

提升服务能力,推动终身教育。持续开展学校之间的合作,通过技工院校间的“一对一”结对协作,实现互帮互带、资源共享,提升整体培养能力。深入实施“三大工程”,坚持面向企业转岗人员、农村转移就业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群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定岗定向培训。同时,完善“广东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制度在技工教育领域的应用,推行企业自主技能鉴定、院校课程学分与职业资格证书的互认机制,推动技能成果认定、积累与转化,鼓励技能劳动者踏上终身学习之路;开发集个人技能档案、岗位适配推荐于一体的数字平台,为劳动者的终身职业发展服务。

环顾当下,“广东技工”在不断的技能跃迁中,正从“流水线工人”迅速成长为“智能生产线技术员”,助力广东从“世界工厂”向“全球智造创新中心”转型升级。展望未来,全省技工教育要坚定地以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为目标,遵循《广东省技能人才发展条例》,以“新八级工”制度推动人才评价,打造人才供应的“蓄水池”和创新的“试验场”,为产业升级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羊城晚报》20250424A7版

文丨张帆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广东省电子商务技师学院高级讲师)

注:本文系2024年广东省技工教育和职业培训省级课题“广东省技工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匹配性研究”(KT2024052)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