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陆海并进!惠州:澎湃蓝色动能打造海洋强市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1 09:46:00    

  ●策划 惠州日报记者张旭华

  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袁畅 刘建威

  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刘建威 刘豪伟

  摊开粤港澳大湾区版图,惠州占大湾区1/5的陆域面积,并拥有4520平方公里的蔚蓝海域。

  作为全省海洋大市之一,近年来惠州始终坚持“陆海统筹、立体开发”理念,依托显著的海洋区位和资源优势,逐步形成以临海重化工业为核心牵引、多元化特色产业协同发展的格局。

  随着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中海壳牌三期、恒力石化PTA等百亿级项目的顺利投产和稳步推进,惠州始终坚持陆海并进,向海图新、向海图强,高水平发展临海工业,大力发展蓝色经济打造海洋强市。

惠东港口的海洋牧场。惠州日报记者杨建业 摄

  发展大产业

  形成独具特色临港产业集群

  清晨的阳光洒在大亚湾海面上,波光粼粼;照亮石化区的一个个罐塔和一条条管廊,交相辉映……

  惠州产业结构的形成,离不开30多年前发生在这里的一声巨响:石坳岛被削平成一块巨大的新陆地。全国闻名的“惠州第一炮”,让一个寂寂无名的小渔村迈向“全球石化产业高地”,开启了惠州经略海洋的壮阔篇章。

  大亚湾石化区,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稳步推进。“当前正在大亚湾推动一个世界级规模的CCS集群示范项目落地。”埃克森美孚(惠州)化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潘子强说,该项目将应用埃克森美孚行业领先的技术,助力惠州建设全球石化产业高地。

  惠州乙烯一期项目还带动投资总额约150亿元的多个配套项目落户惠州,埃克森美孚还努力促进更多本地下游产业的高质量投资落地。

  临海经济并非简单的“靠海吃海”,从有到优、从大到强,大亚湾石化区聚焦延链补链强链,坚持推动园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连续6年位列“中国化工园区30强”第一名。

  从荒滩到世界级石化产业高地,大亚湾石化区的崛起印证了“陆海并进”的可行性,也实践出“链式扩张+创新驱动+绿色转型”的独特模式。

  大亚湾石化区与惠州新材料产业园形成了“南北联动”发展新格局,并带动临港产业集群崛起。

  除石化区重点发展中上游产业外,惠州新材料产业园实现下游的充分延伸,惠阳新材料产业园在新材料方面协同发展。当前,惠州将精准推动三个园区联动发展,携手打造石化能源新材料万亿产业集群。

  向海而兴的不止是石化工业,在大项目的加持下,大批投资者、人才光顾惠州。在大亚湾另一头的惠东,惠州LNG接收站一期投产、惠州中洞抽水蓄能电站全面进入机电安装阶段、惠州新材料产业园和粤港澳大湾区(惠州)数据产业园提速起势,以新材料、新能源、大数据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逐渐形成。

  作为我国首个“生态核电建设示范基地”的惠州太平岭核电项目,1号机组预计今年正式投产发电,届时每年将提供近100亿千瓦时的清洁电力。这个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华龙一号”核电基地,与相邻的中国科学院两大科学装置形成“绿电+科技”组合,助力当地新兴产业崛起。

  陆海并进,惠州底气足、潜力大。

  上世纪90年代,和石化一起“发家”的电子信息产业,共同推动惠州制造业步入快速发展轨道。2024年,惠州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390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突破5500亿元,加快打造更具核心竞争力的“2+1”现代产业集群。

  近年来,惠州全力建设“3+7”产业园区,培育县域经济发展新动能。其中,大亚湾开发区和仲恺高新区获评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五星级示范基地。

  当前,惠州还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强化创新驱动,瞄准新材料、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新赛道,培育发展新动能,加快建设具有惠州特点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奋力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

  畅通大动脉

  “丰”字交通打通海洋产业“黄金通道”

  塔吊耸立、铁臂挥舞,挖掘机、运输车等大型机械设备来回穿梭……惠州“丰”字交通主框架沿江轴线(惠肇高速)、南北轴线(1号公路)施工现场一派繁忙。

  翻开千年城市发展史发现,素有“粤东门户”“岭南名郡”之称的惠州,长期以来中心区集聚在东江、西枝江等周边地区,这种城市格局基本上延绵千年不变。

  放眼全球,许多知名城市因海而生、向海而兴。上海、天津、山东青岛等我国沿海城市,也是通过加强港口与内陆交通多式联运建设,不断释放“海”的活力和潜力。

  向海图强,交通先行。惠州全力推进“丰”字交通主框架、港口、码头、高铁等临海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陆海并进打开高质量发展大格局,海陆联运打通交通大动脉。

  作为惠州“丰”字交通主框架中的出海廊道,1号公路(惠霞高速)自北向南一路串联博罗、惠城、惠阳、惠东、大亚湾5个县(区),以及东江湾产业园区、惠州新材料产业园、大亚湾开发区等“3+7”产业园区平台。

  不仅如此,“丰”字交通主框架还通过“三横一竖”交通骨架与京九铁路、莞惠城际、赣深高铁、广汕高铁等轨道交通实现无缝衔接,打通与广州、东莞、深圳等珠三角城市的快速连接,进而辐射粤东北、河源、梅州以及深汕合作区等地区,推动“丰”字交通主框架由“丰”至“满”。

  “这条出海大动脉不仅推动惠州由临湖、沿江向滨海城市发展,还将成为发力海洋产业的一条‘黄金通道’。”市交通运输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公路沿线产业与广州、深圳等大湾区核心城市交通联系将更加紧密,进一步提高沿线产业交通运输效率,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高效便捷流通。

  “时间、物流成本大幅缩减,企业将赢得更多出海机会。”两年前,市民胡超凡在惠城区小金口街道创办了一家外贸企业,可以优选1号公路作为供货线路。“1号公路建成通车后,对沿线群众出行、企业提升货运效率、推进产业链延伸都有重大意义。”胡超凡说。

  近年来,惠州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按下“加速键”。据统计,“十四五”期间,惠州谋划推动约650个交通建设项目实施,平均年度投资高达400亿元。恒力石化5万吨级通用码头、欧德石化5万吨级液体散货码头、惠州LNG接收站配套码头、荃美石化码头等一批码头相继运营投产,惠州还计划总投资约100亿元布局建设“三码头一库区”等8宗重点项目。

  交通带动产业,产业支撑城市。“惠州通过谋划建设‘丰’字交通主框架,深入融深融湾。”惠州城市职业学院党委委员、科技部部长梁乃锋教授认为,“丰”字交通“三横一竖”构成多向开放、沿江向海的空间开发结构,必将极大促进资源要素高效流动,推动惠州交通从沿江时代向沿海时代迈进。

  打开新空间

  “两湾联动”发展海洋经济

  在惠州,一片红树林能值多少钱?2024年,广东能源集团节能降碳有限公司以超400万元竞得惠东县10年期红树林碳汇开发权,创下当前国内总量最大、数额最高的红树林碳汇交易纪录,开创了全国红树林碳汇开发权交易的先河。这是全国首宗红树林碳汇开发权交易,也是惠州陆海产业深度融合催生绿色经济新业态的缩影。

  随着惠州临海经济的“乘数效应”放大,交通、旅游、渔业等多元业态协同发展,海洋资源优势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

  在惠东小星山附近的圣告岛,深海网箱里的鱼儿在欢快戏水,一个现代化大型“海洋牧场”正在这里悄然崛起。小星山海域已获批成为第五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当前,惠州渔业种群保护繁育走在全省前列,如黄唇鱼在惠东港口人工繁殖成功;硇洲族大黄鱼大批量人工繁殖技术在惠东被攻克;黄金鲹、蓝圆鲹人工繁育技术在大亚湾区被成功突破。

  “惠州在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惠州海洋牧场产业已经具备了因地制宜、带动本地经济发展的产业基础。”一方海(广东)海洋牧场有限公司总经理邢明艳说。

  滨海旅游成为惠州旅游产业的支柱。今年春节假期,惠东、大亚湾等地的滨海景区吸引了众多游客,成为春节假期热门旅游目的地之一。其中,巽寮湾、双月湾累计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同比增长超30%。

  从陆海统筹到陆海并进,惠州不断重塑城市发展格局,打开高质量发展新空间。

  今年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两湾联动”发展海洋经济。以大亚湾、双月湾为重点,联动惠阳区、惠东县、大亚湾开发区,科学布局交通设施、石化能源、滨海旅游等项目,实施好2025年度惠州市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

  双月湾和大亚湾,好比镶嵌在惠州南部沿海的两颗璀璨明珠。惠东双月湾以其独特的双月形海湾景观而闻名遐迩,大亚湾则以其绵长的海岸线和丰富的海岛资源著称。

  惠州如何紧密串联起“两湾”,进一步提升区域经济活力和潜力?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出台港口高质量发展政策,完善港口物流、航运金融、大宗货物交易等配套功能,规划建设现代物流集聚区。推进黄唇鱼种源保护与大黄鱼产业化应用,发展全产业链现代化海洋牧场。

  陆海并进不是“简单拼盘”,而是各要素深度融合。《惠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提出,谋划“丰脊拥湾,山海联动”的“1+1+1”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其中,将依托海洋发展区塑造兼具经济发展动力和宜居品质的“魅力海湾”,以世界级港口群和临港产业集群支撑广东沿海经济带建设。

  “惠州‘陆海并进’的发展路径,既符合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规律,也精准激活了自身区位与资源禀赋。”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竞争力研究院执行院长、惠州市政府咨询决策委员会专家钟绍伟认为,目前,惠州已呈现陆海联动骨架基本成型、产城港协同效应初显、生态与开发平衡探索先行三大突出亮点。

  钟绍伟建议,惠州“陆海并进”并不应局限于基础设施联通,更需在产业价值链、生态价值链、区域协同链上实现新突破。关键在于以制度创新激活要素流动,通过构建“港产城科”深度融合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强化全域统筹,破解陆海资源配置碎片化,深化跨区域与产城人融合,释放制度红利等方式,让海洋资源、陆地空间、科创人才在湾区一体化中实现最优配置,为全国陆海统筹发展提供可复制的“惠州经验”。

  【DeepSeek建议】

  惠州拥有丰富的陆地和海洋资源,要强化顶层设计与空间统筹,制定陆海一体化规划,将陆域产业布局与海洋资源开发纳入统一规划,明确功能分区;优化港口与腹地联动,依托惠州港打造区域性物流枢纽,推动“港口+产业+城市”融合,通过疏港铁路、高速公路连接内陆腹地,发展多式联运;延伸大亚湾石化产业链,发展精细化工、新材料,培育海洋生物医药等海洋新兴产业;滨海旅游业全域化,整合巽寮湾、双月湾等旅游资源,发展“海洋运动+康养+文化体验”业态,串联陆域罗浮山、西湖等景点。

  陆海并进,要形成陆海资源高效配置、产业互补互促、生态共建共享的格局,以更高能级的开放协同、更大力度的科技创新、更深层次的绿色转型,走出一条更具湾区特色的陆海并进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