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宁波网_突发现场】
甬派客户端记者 张志龙 通讯员 张静
“找到了!妈妈的名字在这里!”4月1日,从北京千里赶来宁波寻找母亲生前足迹的朱宏光,终于在母亲曾经就读的甬江女校旧址,找到了妈妈的名字。激动的他,不禁潸然泪下。
朱宏光今年63岁,父亲母亲都是宁波人。今年春节后,94岁的母亲张文瑾去世。十分思念母亲的朱宏光决定:在清明前夕回到母亲曾经生活过的宁波,寻找母亲的足迹,进行一场跨时空的相会。

4月1日,朱宏光来到海曙区和义路106号的宁波教育博物馆。这里是甬江女中的旧址,也是他母亲张文瑾曾经就读的学校。
“甬江女中是中国第一所女子中学,首任中国人校长是沈贻芗……”来之前,朱宏光做了很多功课。
此前两天,他一直在寻找母亲的出生地冷静街马弄和居住地大泥沙街46号。但因为时间久远,一直没有找到。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在宁波教育博物馆,他遇到了专门负责藏品的馆员张静。一场惊喜之旅突然降临。

得知情况后,熟悉藏品情况的张静立即想到了《宁波六中一百五十年校庆纪念册》。甬江女中是六中的前身,纪念册里收录的毕业生名录,很可能有朱宏光母亲名字。
果然,在1953年毕业生名单中,朱宏光找到了母亲张文瑾的名字。
这是几天来,他第一次找到了母亲在宁波的切实印记。思念之情难以自抑的他,突然哭了起来。“谢谢你们保留了这本31年前的档案,这对我来说非常珍贵。”

在等待甬江女中展厅定时播放历史影片期间,朱宏光在博物馆走廊里,讲述了母亲的故事。
“母亲张文瑾,出生在冷静街。父亲朱雪帆,出生在三角地。爷爷好像叫朱燕琴,是宁波很有名的一个制匾工匠。据说当年还为胡庆余堂做过匾额。”

张文瑾。(朱宏光提供)
父母的相识是在1948年的青年补习班。1950年,张文瑾进入甬江女中。“母亲原来想学医,当时的校长鼓励她响应国家号召去读政法。”朱宏光说,母亲就考入了华东政法大学。毕业后她留在了上海,任教上海交通大学。后来,学校西迁陕西西安,也就是西安交通大学,父母就此定居陕西,一直从事教育工作。“因为这个原因,我对教师和学校有特别的感情。”
回忆中,朱宏光提到母亲,又两次落泪哽咽。“家里常说的‘到嗦泥嘎’,原来是大沙泥街。”开明街、大沙泥街、三角地……小时候这些遥远的名字,总是从父母口中说出。

得知朱宏光和宁波教育博物馆的这份特殊缘分,馆长黄兴力专门送给他一份纪念邮票册,里面有他妈妈读书的学校甬江女中纪念邮票。
在宁波教育博物馆,朱宏光还有一个意外收获:他确定了父亲当年学校的名字。

“父亲以前说他读的是益三中学,宁波还有个三一中学,我以为是他弄混了。”没想到,他在这里找到了益三中学的校徽。“爸爸当年没有记错。”

朱宏光静静地观看母亲学校的故事。
这两天,朱宏光一直在三江口一带转悠。在那些熟悉的地名里,一刷、二刷、三刷……
很多他遇到的宁波人,甚至是他的家人,都推荐他去天一阁、溪口转转,他都谢绝了。
“清明节前,我就想在母亲曾经出现的时空里,与她相遇。”
愿朱宏光离开宁波前,能找到想看的地方。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