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废弃矿区生态“蝶变” 河南义马市探索废弃矿坑资源再利用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1 08:50:00    

大象新闻记者 许继彬 李书宝 通讯员 贺斌/文图

3月7日,河南省义马市北露天矿坑生态修复治理区内,迎来了一群特殊的“访客”——60余只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天鹅在此驻足栖息。

“近年来,这片位于北露天矿坑30余米深处的水域,水源主要来自降雨积水和地下渗水,最新水质监测报告显示,主要指标达到国家Ⅱ类标准。”义马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因煤而兴,采空区成“创伤”

义马市“因煤而建、因煤而兴”,采煤史可上溯至宋元年代,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采煤始于1960年6月。北露天矿是我国黄河以南地区的最大露天煤矿,为义马市创造了巨大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留下了一个占地3200余亩的采煤坑,采空区域岩体变形、断裂垮塌,危岩裸露,边坡稳定性较差,矿坑周边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给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安全隐患。2018年8月,北露天煤矿政策性关闭。

生态修复,废弃矿区“蝶变”

义马市北露天矿区治理总面积5.86平方千米,其中矿坑面积2.0815平方千米,西部矿坑最深处约130米。

北露天矿坑东部,完成矿坑及周边绿化造林2600余亩。栽种银杏、白蜡、油松、雪松、楸树、核桃等26万余株,栽植油用牡丹、樱花、海棠、连翘等25万余株,500亩七彩花卉点缀其中,实现了美化与绿化相结合。矿区综合环境得到改善,使昔日满目疮痍、寸草不生的矿坑荒地焕然一新,各类绿植生长繁茂,已华丽变身为绿树成荫、生机勃勃的地质公园。“原来矿坑附近曾饱受煤灰矿渣困扰而常年门窗紧闭的居民,现在家门口就有了休闲游玩的好去处,我们要感谢国家的好政策。”矿坑附近的居民高兴地说。

北露天矿坑西部,2月17日起,北露天矿坑生态修复项目开始复工,复工率达到了100%。生态修复项目完成危岩清理4.4万立方米,削坡16.3万立方米,回填58万立方米,挡土墙砌筑7240米,排水渠砌筑5477米,保水挡墙砌筑2120米,混凝土挡墙浇筑812米,覆土5.7万立方米,完成坑底绿化植树6万棵,生态修复已初具成效,项目完成后,将进一步有效降低地质灾害风险,恢复矿坑环境。

北露天生态修复后,呈现了“植被繁茂,还绿于民”的废弃矿山新形象。如今绿草如茵,百卉含英,综合提升城市绿地面积,促进区内生态系统的融洽与协调,持续改善义马市生态环境,矿山地质公园初步建成,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

3月18日,义马市组织了一场以“矿山护绿”为主题的全民义务植树活动。此次活动由义马市四大班子领导、市直各部门、各街道办事处、志愿者以及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干部职工参与,共计300余人齐聚废弃的北露天矿区,为这片土地重新注入生机与活力。大家齐心协力,共同种植了白皮松、白蜡、楸树、五角枫等树种共计4200棵,这些树木不仅将为矿区增添一抹绿色,还将成为义马市生态恢复的重要标志。随着一棵棵树苗扎根土壤,未来几年内,这里将成为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为这片曾经废弃的矿区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产业导入,矿坑变废“为宝”

北露天矿坑北部,引进河南豫西煤炭储备基地项目和河南北露天煤炭储备基地项目,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河南省最大的煤炭储备中心,真正实现废弃矿坑“变废为宝”,推进义马市矿业经济转型发展。目前,852亩储备煤基地项目1#棚已建成投产,2#棚主体完成80%,上半年可建成投产。

义马市积极探索“生态修复+仓储物流”的矿坑利用新模式。项目区引入河南豫西储备煤基地,总投资估算49.56亿元,总煤炭吞吐规模为4000万吨/年(静态储备能力300万吨),二期建成运营形成年2000万吨(静态储备能力150万吨)规模后,可实现年均销售收入百亿元,提供就业岗位5000余个。

“我市依托基地基础,充分发挥知夏、常村、跃进、千秋、储备煤基地5条密集铁路专用线区位优势,整合周边中小型煤炭物流园,围绕310国道以南,解放路、东风路两侧,火车站周边,打造能源物流交易基地,助力义马市从煤炭生产基地向能源物流枢纽转型。”该局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