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网记者 刘帅 济南报道
春为岁首,农为行先。
眼下,春耕正在泉城田野上热火朝天地开展,与以往不同的是,科技的作用在田间地头愈发凸显。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墒情、无人机精准播撒肥料、智能装备监控青青麦苗、各种智慧灌溉设备齐上阵……越来越多的“黑科技”被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传统农耕的“汗水模式”正被科技力量悄然改写。
今年春耕,济南以“数字引擎”驱动农业现代化转型,一幅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的智慧春耕图景徐徐展开。
黑科技让土地“会说话”
“过去春耕看老天脸色,现在靠科技当家!”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与农业生产的融合,让科学种田成为可能。
在起步区的万亩国际粮食增产减损示范区,麦田深处的一台台监测设备如同忠实的“哨兵”,实时传回各项数据,田间实况尽收眼底。
据了解,这里已经完成了智慧农业板块建设,共安装监测设备500多台(套),这些监测设备既有地上的,也有埋在地下的,还有“穿戴”在作物上的,除了监测空气温度、湿度、风速、风向、降雨等微气候信息,还可监测土壤湿度、温度、含氧量,叶面温湿度以及作物生长情况等信息,所有设备的监测数据都能通过5G网络汇总到智慧农业大数据中心。
不仅如此,智能化灌溉技术在这里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春灌是决定粮食增产减损的重要环节之一,何时浇、浇多少、怎样量化,过去靠经验,现在靠数据。当下,平移式、指针式、卷盘式、地埋式喷灌以及浅埋式滴灌等设备齐上阵,示范区的万亩冬小麦在水分滋润下开始返青,焕发生机。
无独有偶。在平阴县孝直镇的数万亩良田里,各类灌溉设施也正在高效作业,多种节水灌溉模式覆盖了孝直镇的5.6万亩良田。这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既提高了灌溉效率、节约了水肥,又实现了粮食稳产增产。
这些大型设备还具备水肥一体化作业功能,工作人员只需从电脑或手机端发出指令,就能实现灌溉、追肥等作业,全程几乎不需要人从事重体力劳动。
从“靠经验”到“靠数据”、从“靠天吃饭”到“提前预测”,智能化实践正在济南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扎根生长。
智能农机“大显身手”
在一派繁忙景象里,智能农机的加入,让春耕效率和效益倍增。
莱芜区申陈村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卫星平地机在田地上来回穿梭,以“厘米级”精度对地面进行平整,自走式高低隙喷药机和植保无人机喷洒农药化肥,用科技手段精细化开展田间管理;钢城区莲盛农机合作社里,100余台现代化农机具组成“钢铁军团”,无人植保机3天完成2000亩小麦病虫害防治,智能播种机“吞”下种子“吐”出整齐的垄沟……
记者了解到,卫星平地机能够过卫星信号实时捕捉地形起伏,液压装置自动调节刮土铲高度,短短一小时便能完成一块标准田地的平整工作。过去的旋耕方式一天只能平整几亩地,卫星平地机每天能整平到50亩左右。
“以前打药得背着二三十公斤的农药,在田里弯着腰来回地喷,既辛苦又麻烦。现在,无人机按照路线飞一圈,又快又安全。”莲盛农机合作社里一位村民说道。
根据今年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印发的《提产增效促发展“十百千万”农机推广大行动实施方案》,济南市结合实际,扎实推进“十百千万”农机推广大行动,并于3月7日举办了全市设施农业生产机械化现场观摩会,全方位展示济南市设施农业机械化发展成果。
这是济南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地区,积极推动智能化农机推广与应用的具体实践。
事实上,在去年的“一喷三防”作业中,长清区就引进了国内最先进的植保无人机,对全区30多万亩小麦进行飞防。在平阴县孔村镇太平村,植保无人机也已经全面代替了人工喷洒。
每一粒精准播下的种子,都蕴含着科技的力量;每一台高效运转的农机,都跳动着时代的脉搏——这或许正是“中国饭碗”越端越稳的底气所在。
政策支持“强根基”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
作为农业大省,山东近年来积极发展智慧农业,拓展人工智能、数据、低空等技术应用场景,农田里的“智慧大脑”正在改变传统农事。
具体到济南。为推广农业生产数字化应用,济南在工作体系、推进机制、支持政策等方面持续进行了创新深化。
比如,2024年,济南入选第二批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后,及时出台《济南市数字农业农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建设济南智慧农业试验区为引领,统筹实施“九大工程”,让数字建设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劲动能。
比如,积极创新农技服务模式,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农技推广体系。通过开设建立“农技服务微信群”等方式,将农业科技知识送到田间地头,为春耕生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农业现代化,关键在于科技创新,也在于人。
应用“新农具”,离不开懂技术又通农业的“新农人”。
去年12月24日,济南市高素质农民培育学用贯通综合试点项目启动,旨在培养一批既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又拥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农民,促进济南市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推动乡村产业和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今年2月20日,农产品电商专题二期圆满结业,123名学员完成培训,为济南市农业数字现代化转型注入了新动能。
济南正通过机械化、科技化、人才化的创新实践,回答着“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种什么”的时代命题。
在济南,科技正将春耕从“体力活”升级为“技术流”,让农业生产更精准、更绿色、更高效。未来,将有更多“黑科技”扎根田野,不仅孕育着丰收的希望,更勾勒出乡村振兴的数字化未来。